南怀瑾从小就体弱多病,书柜里全是中药提炼剂,吃药比吃饭还多

发布日期:2025-01-22 22:48    点击次数:85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争不断,在此背景之下各种思想百花齐放,诸子百家各派的代表人物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力图帮助自己信任的君主结束国家分裂的现状,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

生于民国初年的南怀瑾,面对的也是一个军阀割据的乱世。幼承庭训熟读四书五经的他,对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推崇备至。

其中,对于中医更是奉为圭臬,若不是被救护车直接送到医院,他自己从来不会主动使用西医药治疗。

军阀混战时代

他在《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一书中说,医学就是政治家的学问。稍微觉得有些不对劲的时候就要吃药,不然等到真病了很可能就无药可救了。

展开剩余89%

就像是治理国家一样,不能等到真的天下大乱的时候才考虑怎样平乱,真正出色的政治家在平时就致力于统治的方式方法,力争避免乱局的出现。

经历过军阀混战的纷乱,目睹过传统文化被弃如敝履的时代,南怀瑾深感文化断层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待得战争止息,他便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中,并将其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

南怀瑾

生于乱世的南怀瑾

民国七年(即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南仰周经营着一家绸缎庄,家庭条件优渥。

南家本是当地的一个世家大族,但是一代不如一代,等传到南仰周父亲那一代便家道中落了。南仰周12岁的时候,就以一己之力挑起了整个大家族的重担,也因此练就了他做生意的能力。

南仰周虽然是个生意人,却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受父亲影响,南怀瑾自小便对四书五经、诗词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国学有着极高天赋的他,数学却是一塌糊涂,因此并没有通过小学毕业考试。

家境殷实的南怀瑾小学肄业后,并不着急出去找工作谋生,而是继续在家自修学习。

父亲南仰周十分支持他的这一决定,在家里给他请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学者叶公恕来为他讲学。跟随叶公恕学习后,南怀瑾的知识水平一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自小便体弱多病的他,身体状况却是越来越差了。

早年南怀瑾

父亲南仰周便建议他去习武,于是南怀瑾离开了温州,只身一人来到了杭州,通过浙江国术馆的入门考试并正式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学生。

抗战爆发后,南怀瑾已经从浙江国术馆学成毕业了。年仅二十岁的他同当时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毫不犹豫便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斗争中去,有着武学功底的他,被破格录取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南怀瑾更加感慨于生死的无常。

机缘巧合之下,他结识了当时的宗门大德袁焕仙,并成为其座下的上首弟子。

民国二十三年(即1943年),南怀瑾在老师袁焕仙的家乡成都过完春节之后,便独自前往峨眉山闭关修行。下山之后,便开启了他一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

中医

经世济民 心系家国

解放战争结束后,南怀瑾便追随蒋公去了台湾。

初到台湾之时,南怀瑾的日子过得十分窘迫,但他依然不忘奋笔疾书。当时他的二儿子刚出生,他一度曾右手拿着笔,左手抱着大儿子,脚下还要给二儿子摇着摇篮,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南怀瑾还是坚持写成了《禅海蠡测》一书。

直到1963年,南怀瑾多年累积的声名终于给自己带来了好运。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的创始人张其昀十分欣赏他,特地聘请他去中国文化大学担任教授,并兼任礼学院院长。随后,南怀瑾又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了《易经》课程。

他一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身在台湾,但是始终记挂着自己的家乡。当他避难于美国之时,在当地接待了温州市副市长方善足一行人时,得知当时温州正在开工建设机场,主动提议投资修建金温铁路。

金温铁路

金温铁路国父孙中山早在1921年便提出的战略构想,但是由于这一带地形复杂, 施工难度大。自提议修建以来,金温铁路经历了三次开工均以停工告终,始终没有建成。

所以当南怀瑾提出这一建议后,温州市市政府便派人前来拜会他,邀请他牵头来做修建金温铁路这件事,南怀瑾欣然应允。

于是,在南怀瑾的推动下,由香港民间资本与温州政府联合出资的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从生意人的角度而言,出资修建铁路是一件十分不划算的投资。但是,作为温州老乡,南怀瑾深知这条铁路对于浙东一千七百万老百姓的意义重大。

当时,浙东人民去上海只有水路一条路,坐船去上海不仅时间漫长,需要一天一夜才能到达,并且船上既装货又载人,安全系数也特别低,所以当地人都称此为“死路一条”。金温铁路建成后,将与浙赣铁路连成一片,浙东人民去全国各地都会方便很多。

所以,虽然明显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南怀瑾依然自掏腰包来为人民造福。并且,在铁路建成后,南怀瑾主动放弃了合约之中自己本来该得的利益,将这条铁路的所有权全部归还于浙江地方政府。这就是一个文化人的经世济民的思想,更是南怀瑾心系国家的胸怀与远见。

南怀瑾

多方奔走 促成92共识

他不仅给家乡人民修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铁路,还给两岸人民修建了一条文化大道。在南怀瑾看来,两岸三地一家亲,大家都是中国人,无论是大陆还是港澳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根发芽的土壤。

但是,上个世纪末期,两岸关系风云变幻,南怀瑾定居香港之后,便被老友邀请来充当两岸关系的传话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拥趸,南怀瑾凭借着他在两岸政治圈中广泛的人脉关系,经过多方奔走 ,促成了国共两党在他香港寓所中的密谈。

但是由于历史问题复杂,两党谈判代表人分歧众多,谈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进展。最后,南怀瑾亲自写了一封《建议书》交由双方密使,分别传递给双方领导人。

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通过书面往来,就“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以后便将之称为“92共识”。

92共识

中医傍身 高龄95岁

南怀瑾大师始终关注着国家命运,关心着黎民百姓的生活。但是,他自己的身体却是百病缠身,一生没有离开过药罐子。

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说,自己从6岁到12岁之间,把天花、麻疹和伤寒这类病都生了个遍,长大之后身体也是很弱,能够活到九十多岁高龄,除了早年听从父亲建议日常习武强健体魄之外 ,还是依赖于中医的日常调理。

关于这一点,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王彦晖给观众做过介绍,他说自己去南怀瑾大师的寓所拜访时,南师打开自己家的一个大书柜,书柜里满满一柜子都是药罐子,一罐一罐里面装的全部都是中药的提炼剂。

南师亲口跟他说 ,自己每天吃这个要比吃饭还要多,这与南师自己的养生观念有关。他认为要治病于未病之时,所以无论去哪儿都要带上这些药罐。

据传他去美国避难时,旧金山海关的缉毒警犬把他的中药药箱闻出来了。还是他的学生对海关说:“我的老师是当代的孔子,是你们总统亲自邀请他过来讲学的。”中华古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这个海关的工作人员,使得他的大药箱得以被海关放行。

然而,同为文化界泰斗的鲁迅先生对于中医的看法却截然相反,甚至当《北京中医药条例》草案征求稿刚出来时,很多网友看到“不得以任何方式或行为诋毁、污蔑中医药”这一条,第一反应就是想起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说的那句“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句话。

鲁迅

鲁迅先生对于中医的批判,多是由于父亲去世而引发的偏见。无论是《狂人日记》里的何先生,还是《明天》里面的何小仙,都是一个害人性命的形象。到了鲁迅写作后期,他对中医的态度便没有那么偏激了。同时据《鲁迅日记》的记载,他自己其实经常使用中药来治疗一些疾病的。

南怀瑾大师说,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反对传统文化,就像是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也一起倒掉一样。传统文化中虽然有糟粕,但是也有很多精华。

南怀瑾一生体弱多病,却依然高寿九十多岁,充分证明了他随身携带中药治未病的效果明显。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